高谦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是我国结核病远距离跨区传播的主因
  •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5日

2024年9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高谦教授团队,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杂志上发表了为题为“Internal migrants as drivers of long-distance cross-regional transmission of tuberculosi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cmi.2024.09.005)。研究团队利用我国5个地区开展的全人群结核病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发现流动人口是我国结核病远距离跨区域传播的主要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导致流动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这些流动人口在特大城市的常住人口中占比超过一半,其贡献了城市地区超过70%的结核病患者,对大城市的结核病防控构成了严峻挑战。以往在我国特大城市地区开展的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关注到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但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地区,忽略了流动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流动人口与农村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流动人口频繁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结核病远距离跨区域传播的风险,然而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为研究这一问题,研究纳入了8664例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及其菌株的全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在我国5个地区(上海市松江区、深圳市宝安区和龙华区、四川省武胜县、黑龙江省五常市、河南省林州市)开展的全人群结核病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菌株之间的SNP相差不超过12认为是成簇的(存在近期传播关系),一个簇内包含至少两个地区的患者则定义为跨区域簇,表明发生了跨区域传播事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跨区域簇相关的风险因素;phybreak推断跨区域传播的方向。

通过对五个地区数据的综合分析,共识别出2403例簇病例,分为845个簇,其中142个是跨区域簇(16.8%,142/845)。跨区域簇更大(3.31 vs 2.75),簇大小每增加1例患者,其成为跨区域簇的风险增加8%(OR=1.08, 95% CI 1.06-1.11)。比较跨区域簇和非跨区域簇的特征,发现跨区域传播的高风险人群为流动人口(OR=1.45,95% CI 1.13-1.87)和小于55岁的年轻人(OR=2.73,95% CI 1.81-4.13),而小于55岁是流动人口的显著特征,表明流动人口是跨区域传播的高危人群。传播方向推断发现,142个跨区域簇中共发生了200次跨区域传播事件,其中96次发生在城市患者和城市患者之间,98次发生在城市患者和农村患者之间,仅6次发生在农村患者和农村患者之间。在不同城市患者之间的传播事件中,82次(85.4%,82/96)发生在流动人口之间,14次(14.6%,14/96)发生在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之间;在城市患者和农村患者的传播事件中,91次(92.9%,91/98)发生在城市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之间。总之,在所有跨区域传播事件中,93.5%(187/200)与流动人口相关,进一步表明流动人口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结核病的跨区域传播。通过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发现11次(5.5%)跨区域传播事件的患者来自相同的县城,提示其传播可能发生在农村老家,剩下的189次(94.5%)跨区域传播事件中的患者的户籍地相距较远,提示其更可能在城市务工时发生了传播。

202409251344293812.Jpeg

这项研究显示,流动人口是我国结核病跨区域传播最重要的原因,传播不仅仅由农村到城市,也频繁由城市到农村。因此,有必要建立覆盖多区域甚至全国的结核病传播监测平台,准确评估跨区域传播的水平及特征,实现结核病传播的精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