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国广核集团、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深圳联合召开项目成果发布会,宣布电子束灭活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项目成果(以下简称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通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等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审,并完成我国首台套用于冷链食品外包装消毒的示范应用装置研制。
经过充分质询、现场答辩、研究讨论,专家组认为:本项目对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要求做出快速响应,率先在P3实验室开展了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的实验,验证了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的有效性和穿透深度可控等优势。该项目充分考虑了冷链环境因素对电子束灭活病毒的影响,为开发冷链食品外包装预防性消毒新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标志着我国低能量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研究和应用技术走在国际前列。本项目为解决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污染问题提出的电子束消毒技术方案,在低能电子帘加速器应用、自屏蔽系统及束下传输系统设计等多处进行技术创新应用。设备总体实现不影响食品和保护作业人员安全,具有较优的冷链食品处理效率和灭活病毒效果。评审组建议尽快安装到应用现场进行示范,进一步形成产品加快使用,并把电子束消杀技术应用到其他货品新冠病毒灭活。
2020年6月以来,我国发生多起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或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呈阳性案例,对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新冠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比较稳定、分布较广。比如,在木材、布料等材料上,病毒能够存活2天;而在不锈钢和塑料表面,存活时间可长达7天。此外,病毒在4℃时非常稳定,可以存活更久。而常规消毒(如酒精、含氯消毒剂等)方法不太适用于潮湿冷冻物品及食物等易变质的物体的消毒。”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表示,需要依托核能等其他学科共同带动医学的发展。
2020年10月30日,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技)联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及医学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启动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项目科研攻关。2020年12月,项目研究团队开展了重组新冠病毒的灭活实验,取得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深圳市三院作为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唯一定点收治医院,累计收治505名病人,成功救治率99.38%。”刘磊在发布会上表示,依托市三院建立的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华南地区首个依托医院建立的P3实验室。
2021年1月10日,项目研究团队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P3实验室,正式开展了首批电子束杀灭活体新冠病毒实验。截至2021年3月10日,经过11批次、190个样本的验证实验,研究团队全面掌握了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的方法,以及不同病毒滴度、载体介质、吸收剂量等影响下的灭活效果数据。实验结果表明,5~10KGy的电子束吸收剂量可完全灭杀滤纸表面的活体新冠病毒,经过三代盲传不显阳性,充分验证了电子束对新冠病毒的灭活效果。
项目研究团队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成果,结合深圳市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的实际情况,研发出首台套用于灭活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的自屏蔽电子帘加速器设备。设备样机已于3月14日完成工厂内的安装调试,并完成现场模拟实验,成套示范装置3月底具备安装调试条件。
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国内首创了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模式,对国家新冠疫情外防输入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当日结束的评审会后,深圳市有关主管部门还与中广核技现场签署合作意向书,支持并共同探索推进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技术首台套装备在冷链外包装消毒上先行先试。
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认为,我国已经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和抗体(治疗)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本项目技术成果及其应用,将在我国落实“人、物同防”,切断新冠病毒传播途径方面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意义十分重大!